1. <em id="0iu4f"><label id="0iu4f"></label></em>

      1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      2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      3. <div id="0iu4f"></div>
      4. <em id="0iu4f"></em>

      5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
      6. <em id="0iu4f"><label id="0iu4f"></label></em>
        banner-新聞2

        感悟弟子規

        2016-05-02

               百善孝為先,“孝”是做人做事的基礎;我們看中國字教育的“教”左邊一個孝字邊,右邊一個文化的“文”,這說明了中國的教育出發點就是一個道理“不孝不教”,所有的學習教育是貫穿在“孝”的基礎上,做人離開了孝,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;所以說做人要懂得感恩。對一個人而言,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。《弟子規》第一章就是《入則孝:》,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“孝”字上。“父母呼,應勿緩;父母命,行勿懶。父母教,須敬聽;父母責,須順承……”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,但我們作為兒女的卻有很多做不到。    

                我們應該像書中說的那樣去盡作為子女的孝道,“身有傷,怡親憂,德有傷,怡親羞”我們作為兒女在外工作,首先不能讓父母為我們擔憂,父母不求我們掙太多的錢財,只是希望我們平安順利健康。我們年輕時可能不太明白,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了,越來越有感觸,越來越理解“兒行千里母擔憂”這句話的含義了,就像“歌曲常回家看看”唱的那樣,“父母不求兒女多做大貢獻,一輩子只求平平安安”。  

                我們的孝敬不孝敬,主要在態度上,外在的養老和內在的敬老順老合起來就是孝順;不要等到老人不在人世間時造成我們懊悔和遺憾,造成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。    當今社會黃賭毒泛濫,離婚率升高,不贍養父母的人層出不盡,很多人盲目不知所然,不知為什么會發生這祥那樣時問題。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們以《弟子規》為基    礎推出了一系列傳統文化學習,目的是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,用傳統文化來糾正當今人們在學習、工作、家庭生活中等出現的問題,用傳統文化來教會人們怎樣做人做事,積德行善,趨吉避兇。

                《弟子規》教我們待人接物要常懷著恭敬感恩之心,書中提到四種恩,“國家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、眾生恩”。這些對我們人生啟發比較大,如果沒有強大繁榮的國家,沒有一切的安定施政,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穩定的社會里。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,都是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。時常懷著感恩之心,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,才不會那么自私,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,才會活得開心,才會有和諧社會,想想我們今天擁有—份工作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,這是企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發展的工作平臺,才會有我們展示才華的機會。感恩生活中批評、教育、幫助過我們領導、師長和朋友。    

         公司提倡學習《弟子規》,目的是教人向善,同時也給我們補上人生中這缺失的一課,讓我們學到如何使生活和工作變得更有意義,人生是一個過程,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,看看哪些做到了,哪些差距還比較遠。不要好高鶩遠的去攀比,我們大家要以學習《弟子規》為契機,共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對家庭,對企業、對社會有用的人。


        0532-87311158

        1. <em id="0iu4f"><label id="0iu4f"></label></em>

          1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          2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          3. <div id="0iu4f"></div>
          4. <em id="0iu4f"></em>

          5. <button id="0iu4f"></button>

          6. <em id="0iu4f"><label id="0iu4f"></label></em>
            女主从小被吃药催乳调教